姚萍:你的孩子是否可能心理营养不良?
健康阳光,
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美好希望,
当我们关注孩子的身体素质和知识学习的同时,
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要从哪些角度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
父母又如何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培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大不同会馆请来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姚萍,
和小爸小妈们一同探讨孩子的心理健康。
什么才是好的心理素质?
演讲开始,姚老师没有直接开讲,而是抛给爸妈们一个问题:“什么才算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什么外在表现?”“我觉得应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接纳自己的情绪,感受别人的情绪。”“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强,给人阳光的感觉。”“能和大人小孩都友善相处,能很快交到朋友。”
父母们踊跃回答。其实,归纳来看,对于孩子来说,良好心理功能的外在表现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形象、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善于为人处世。
而在陪伴孩子成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促进心理功能的发展,培养孩子能达到以上几点,是心理育儿的目标。姚老师说:“早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很多人在成人以后不会应对挫折,其实是在儿时就心理‘营养不良’。”
六个方面,培育强健心理
不要总以为孩子还小,许多事情长大就会好,其实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家长们总会觉得无从下手,姚老师支招,从六个方面入手,留意生活中的体验和细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要不断学习。
这六个方面主要是:安全感、自主感、能力感、规则感、自制力和共情力。
以安全感为例,从小有安全感的孩子对人信任、心怀希望、性格乐观。而父母在生活情感上的照料,以及在探索中设立适当的秩序,都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设。同时,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关系恶劣,或者频繁更换主要照顾人,甚至威胁孩子要“送人”、“丢到垃圾桶去”,这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
而对于家长们关注的自主感和规则感,姚老师特别说明:“孩子的自主不代表家长权威的缺失,相反,家长制定明确的规则,会让孩子的自主有边界可循。这其中的平衡,也需要家长去把握。”
现问场答
问:我的孩子5岁了,我想知道在培养他的过程中,怎么样去和他沟通,才能最高效地让他理解。日常生活中,总是道理讲了不少,效果却不好。
答: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道理要讲,但起到效果的重点来自于孩子的体验。举个例子,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分享了玩具,这一天很开心,你就要适时引导他,问他:“高兴吗?喜欢吗?别的小朋友愿意把东西给你玩,你会很高兴吧?”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在家长的总结之后,他渐渐会明白自己分享给别人,也会很快乐。
问:我孩子四岁多,在穿衣服问题上我们经常纠结。比如今天天气冷,但他硬要穿短袖,我劝他穿长袖,他就是不听,和我打拉锯战,还反问我:“妈妈你不是说让我自己决定的吗?”我要怎么回答他,怎么让他的自主和健康同时得到保障?
答:这是我们经常纠结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其实你别和他纠结,就让他短袖出门,冷一下,他有了体验,冷到了,知道以后穿衣服要看天气。当然,长袖外衣你也带在身边,他觉得冷了,向你求助,你把衣服给他,他知道原来妈妈的建议可以用来参考。
问:我的孩子是个热情的孩子,喜欢招待小朋友来家里玩。有一次他准备好水果,让小朋友吃,但那个小朋友不愿意吃,他就硬要强迫人家吃,这个状况我该怎么处理?
答:这是他还没有理解到,别人喜欢的东西和他喜欢的不一样,这其实是一个教育的机会。你要先肯定他,做得很好,对人很热情,这是好的品质。然后你要告诉他,每个人喜欢的东西可能是不太一样的,你喜欢的,小朋友不一定喜欢。就好像别人喜欢的,你也不一定会喜欢。这时候可以举一个你们生活里遇到过的例子,有了这个切入点,孩子更容易理解。
问:我最近需要移民,女儿两岁,从来没有离开过我身边。这一次我可能要离开一段时间去国外了解情况,如何给她做心理建设来过渡?
答:我们不可能一直在最完美的状态中养育孩子,当阻碍出现,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感缺失问题。首先,要提前告知孩子,提前半年一年就要和她沟通可能会发生的变化,了解她的反馈。问她:“有可能看不见妈妈半个月,你会想妈妈吗?想妈妈的话怎么办?”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哪怕一段时间的分离,孩子内心还是踏实的。
讲者介绍
姚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讲师,美国罗格斯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
人生大不同
发现自己 成为自己
我们想说:人生不是物质和成就的清单。真正精彩和幸福的人生,不在于你挣了多少钱,或者有多大的名望,而在于你做过多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你是不是以你最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并且有所贡献。
微信:rsdbt2011
新浪微博:@人生大不同公益行动
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225589
合作洽谈邮箱:rsdbt20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