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任晓雯推荐10大小说,每一条理由,都让你想立刻下单
我们有丰富曲折的历史、目不暇接的现实
我们有专业的特稿记者、会讲故事的历史学者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虚构文学?
还需要看小说呢?
今天是世界阅读日,我们把今年1月
小说家任晓雯做客大不同会馆的演讲稿整理成文,
告诉你,生活貌似比小说还要精彩,
可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想知道一个阅读量很大的小说家,
最喜欢哪10本小说吗?
看了前文,你大概会了解晓雯对于小说的偏好
世界阅读日送给你一份让人动心的书单
▼
任晓雯
小说家,出版长篇小说《她们》、《岛上》、《生活,如此而已》
短篇小说集《阳台上》、《飞毯》。作品被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意大利文。
一个小说家怎么去记录历史、反思历史?作家和作家之间有不同的区别。索尔仁尼琴侧重于记录历史,他把历史呈现出来,告诉你历史是怎么样的;也有一些作家从另外的角度去反思历史,告诉你,怎么会有这样的历史。
我觉得小说就是要比纪实再走前一步,一个是反思别人,还有一个是反思自己。只是反思别人,是控诉,如果反思自己,是忏悔。所以呈现善和恶,不仅反思别人,也是反思自己,呈现这种复杂性是文学的使命。虚构文学会比非虚构往前的一步,说的是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怎么样。
我在《南方周末》开了一个专栏叫《浮生》,每篇两千字写一个人物。采访或者翻口述,男女老少都有,每个人在一个历史的点上,我把几十个人组合起来,你就会看到一个微观的历史组成一个大的历史的概貌。
问题是,当你在采访人物的时候,没有一个完全彻底的非虚构。你通过采访人来呈现事实,你的对象会自我维护、自圆其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潜意识,并且,你自己的观察也是主观的。
所以我把最后的文章定位为非虚构和小说之间,历史细节真实,人性细节虚构。历史细节有据可查,比如发型,比如服饰。但人性细节我会虚构,凭我对人性的了解,去设定人物可能发生的行为。
文学就是具有穿透语言迷障的作用。评论家布鲁姆有段话非常触动我:“我们每天见到那么多人,我不见得了解他们,但是我看托马司曼的《魔山》的时候,我觉得认识主人公。”小说家可以洞穿行为语言表面上的魔障来洞悉内心。
现实很复杂,人性很复杂,如果一部小说,里面的人好坏一眼看出来,那我可能会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小说。
我写完在修改的另外一个长篇,一个苏北女人在上海,她其实有点像我的奶奶。但是我发现我对我的奶奶一无所知,我奶奶是象山人,有点罗嗦,脾气有点梗,心地满好的,这是我对她所有的印象。
我现在回想我奶奶,我对她的喜怒哀乐我不知道,我觉得她理所当然就是这样,因为每个家里都有一个老奶奶慢吞吞走,话特别多,你就选择性失聪,不想知道她在说什么,觉得是两个世界的人。当我重新去写作这个女人的时候,我重新认识我的奶奶,发现越写到后面,越了解这个人内心是怎样的。文学最重要的一面就是不要和现实比那些旁逸斜出或者诧异的东西,文学也有很重要的一面,就是让你在平凡中,发现你没有看到的东西,你忽略的东西。
在路上走的大多数都是很平凡的人,但是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东西可写,文学就是处理这种东西,被大时代、大历史、大事件所遗漏的每个普通人的内心。为什么我会写文学,你们会读文学?其实每个人的人性都有共同的东西,都有喜怒哀乐,都有怯懦,都会碰到挫折,都会面临死亡,亲人的死亡及自己最终的死亡,这些你以为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平时已经麻木的东西,可以被触发,被点亮。
有些编剧书会说,所有故事的原型就那么几个,所有文学的母题在莎士比亚时代就穷尽了,那为什么那么多年还有那么多人在不停地写小说,不停地读小说呢?我觉得,故事就那么几个原型,但是人的内心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不可能写完,这可能就是文学的价值所在。
▼▼
任晓雯心目中的十大小说
跟着小说家读小说
/ 01 /
《三故事》
[法] 居斯塔夫·福楼拜著
刘益庾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这是我每年重读的经典。如卡尔维诺所言,“《三故事》中的三则故事几乎是福楼拜所有作品的精华。”我尤爱第一个故事:《淳朴的心》。虽被称为“故事”,它实则是小说何以区别于故事的最佳范本。
主人公费莉西泰,几乎没有故事。这位单身文盲农妇,一生鸡零狗碎,乏味至极。福楼拜使用的,又是最严谨冷静、最“福楼拜”的叙述方式,但每次阅读都会重新打动我。“为何我熟悉的简单的话,放到描写一个厨娘‘乏味’的一生的小说里去,就这样使我激动?这里隐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高尔基)
她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和善、糊涂、神叨叨的老奶奶”,也是福楼拜笔下“淳朴的心”。是的,世上最波澜壮阔的风景,就是人的内心。
/ 02 /
《好人难寻》
[美]弗兰纳里•奥康纳著
於梅译
新星出版社
2010年版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短篇高手。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是她的重要代表作。
奥康纳描写的人性,是如此幽暗,简直对整个人类不留情面。“所有小说家在本质上都是现实的寻求者和描绘者,但是每个小说家的现实主义都依赖于他对终极现实的看法。”在奥康纳那里,终极现实就是一个存在上帝的世界。而当人背弃上帝时,世界就显得残缺、邪恶、扭曲、黑暗。这也是奥康纳小说怪诞风格的根源。
在某种意义上,《好人难寻》和《三故事》,是人性的一体两面。奥康纳告诉我们,人性究竟有多邪恶。福楼拜则将邪恶人性,置于爱的救赎之中。
/ 03 /
《刽子手之歌》
[美]诺曼·梅勒著
邹惠玲、司辉译
译林出版社
2008年版
《刽子手之歌》,新新闻写作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改编自真实新闻事件,描写了一位“美国马加爵”的生平,及其枪杀事件引起的漩涡般的社会反应。
它横扫世相百态,又将每个人物细节打磨精细,它是用高超技艺写就的佳作。与此同时,它有助于我们反省从小接受的教育:世界上真有那么多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吗?
《刽子手之歌》写杀人犯,写媒体嗜血狂欢,非为煽动仇恨,或提供道德判断。在文学世界里,只是具体情境之下,面目复杂的人。认识自己,然后认识他人,才能对他人产生同情之理解,最后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 04 /
《日瓦戈医生》
[俄]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著
蓝英年、张秉衡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是一场漫长迂回的跋涉。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将考究的词语、丰盛的比喻,搬到小说里。《日瓦戈医生》像很多古典主义经典一样,需要我们用耐心来渐入佳境。
它描述了俄国革命的动荡时代,但非狭义的政治小说或历史小说。它是一部“个人史”,一部帕斯捷尔纳克的心灵史。日瓦戈厌恶政治,却被挟裹其中。他不得不逃避——在冬季的瓦雷金诺写诗,在尤里亚金图书馆与拉拉展开恋情。它们是暗无边际之中,两段闪闪发亮的时光。诗歌和爱情,拯救了日瓦戈,拯救了帕斯捷尔纳克。让他们在多数变成野兽的时代,能够坚持做一个真正的人。
在《日瓦戈医生》这里,开阖的大历史,是小人物日瓦戈的背景。这契合了我对文学的理解:人是真正的、永恒的主角。把人虚化的历史、社会、风俗描写,是没有意义的。单个的人构成生活;很多很多人的生活,构成时代;一个个时代,就构成历史。历史在个体的生命之中。历史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
/ 05 /
《大师与玛格丽特》
[俄]布尔加科夫著
钱诚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无论从哪方面看,布尔加科夫和他的《大师与玛格丽特》都是独特的。
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没有愤怒和控诉,没有对现实的直接描摹。关于苦难和死亡的思考是形而上的,结局也出人意料,作者为主人公安排的“大赦和永远的避难所”是:永恒的安宁。我们以此窥见布尔加科夫的内心,试图建构一种绝对秩序,它指向自由和天堂。
因此,最让我好奇的,并非风格与叙述的奇谲,而是布尔加科夫,这位在文学上被他的国家宣判死刑的作家,如何在绝对的孤独之中,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以及更为永恒的命题。似乎整个国家及其正在经历的风波,并未使他随之上下伏沉,偏离自我的轨迹。
/ 06 /
《呼兰河传》
萧红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版
《呼兰河传》开篇,萧红写城里的十字街,“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这是地方志式小说的常见写法:先把画卷展开,背景铺陈好,然后开始说故事。
这种写法易有进入缓慢的不足,《呼兰河传》却生动抓人,甚至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比如萧红在开篇处,用足足三千字笔墨,写东二道街上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这泥坑晴雨多变,深浅无常,时或陷了马、溺了猪、冲了墙、淹了街。于是各色人等围绕这泥坑,生出市井百态、冷暖炎凉来。
这段描写堪称经典,它让我们看到,怎样让景物像人一样地拥有生命。在小说写作中,倘若景物与人不发生关系,不过是一堆静态的好词好句而已。萧红笔触所及,所有的外界事物,都围绕人物内心旋转起来。难怪夏志清惊呼:“萧红真是伟大,茅盾曾为《呼兰河传》写序——其实茅盾哪里能写出像《呼兰河传》这样读后回味无穷的作品。”又说,““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 07 /
《铁皮鼓》
[德]君特·格拉斯著
胡其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版
君特•格拉斯长于大战期间,同期涌现的文学大师非常多。奇怪的是,《铁皮鼓》没有历史的“现场感”。《铁皮鼓》的主人公奥斯卡也经历战争,君特•格拉斯替他枚举数据史料,描述死人、伤人、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人,甚至让奥斯卡亲历波兰邮局保卫战。但作为读者的我,仍没有“现场感”。
在《铁皮鼓》中,战争不是主角,而是背景。真正的主题是人类灵魂的一次漫游。像典型的欧洲知识分子写作那样,这部层次丰富的作品,离不开希腊和希伯来两大传统,有神话原型如弑父,也有上帝与撒旦。事实上,撒旦是奥斯卡的一部分,奥斯卡是撒旦的一部分。格拉斯帮助我们理解撒旦。在此意义上,这部作品比绝大多数战争写实小说来得伟大,它接近了战争的本质——恶。
/ 08 /
《不适之地》
[美]茱帕·拉希里著
施清真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版
最初阅读这位孟加拉裔美国女作家,是在200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集《疾病解说者》,令我印象深刻。十年过去,具体情节淡忘了,只记得文字里的孤独感,仿佛置身一间空房子,时近曛暮,光影浑沌,隐约有纱丽窸窣。
再读茱帕·拉希里,是她时隔九年的第二部小说集《不适之地》。安静、细腻、有耐心。这几个词,可以概括风格,但不仅于此。拉希里的叙述像水一样,乍读只觉漫无目的,随意流淌渗透,仿佛生活本身。但在收尾之际,才倏然发现,读者已在作者精心安排的流向上漂出很远。小说的结构、走势、肌理,都暗伏其下。
/ 09 /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
[爱尔兰]克莱尔·吉根著
马爱农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版
这位40多岁的爱尔兰女作家只写过两本短篇集,其间相隔8年。第二本《走在蓝色的田野上》有七篇,篇篇完美。吉根是如何花费整整8年,打磨这10万字的呢。必定经历停顿、疑虑和推倒重来吧。写作是如此艰苦而孤独的工作,每个坚持走下去的都是勇士。
/ 10 /
《自由》
[美]乔纳森·弗兰岑著
缪梅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2年版
一本好小说最大的缺点:它是会被读完的。《自由》610页(中译本)的篇幅,多少减轻了这方面焦虑——它厚得像是永远读不完。《自由》不是那种字字惊艳、句句抓人的小说。我读到第30页时,才折服于它绵延细致的韧性、及横扫一切的推进力。我喜欢这样“笨拙”的小说。相比才华横溢,懂得收敛才华是更强大的能力。
《自由》写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半个世纪左右的历史。在“自由”这样宏大的标题之下,写了一群小人物的命运。单个的人构成生活;很多很多人的生活,构成时代;一个个时代,就构成了历史。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告诉我们如果构建一部关于和平年代的史诗,如果在表面的波澜不惊之下,写出这个时代最最惊心动魄的波澜。
▼▼▼
大不同君整理完书评,在找书的封面图时
就顺手把它们全买下来了
世界阅读日
读起来,读起来
其实对于爱书的小伙伴来说
天天都是阅读日
▼▼▼▼
好啦
告诉大不同君你最喜欢的一本小说
写两三句理由
发在文末的评论里
排名前十的小伙伴
将获赠任晓雯的新书
《生活,如此而已》
一个清晨,我站在杨树下,揣着购电卡,等待银行开门。迎面见一胖女孩。马尾辫扎歪了,头顶拱起一坨。腈纶围巾毛剌剌戳着下巴。两只红肿的冻手,捽一副煎饼果子。边走,边吃,边哭。饼渣窸窣,落进羽绒服袖口。她留我一鼻子葱花气,和若干琢磨不清的感触。于是,两年后,有了这部小说。
初学写作时,我曾告诫自己,不轻易写两桩事:爱情,青春。它们是低门槛题材,因而难度也大。就像最考验厨艺的,往往是原料烂俗的菜式,比如炒青菜。没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不敢端上台面。
我把文笔磨得老熟,将故事作旧作重。我书写他人经历,保持情感疏离。然而,北京街头偶遇的胖女孩,触动我的痛觉,触动我顺风顺水的生活里,隐密而持久的挫败感。我忽想写写被荒废的青春,写写尚未展开、即已凋敝的生活。不管是否准备好,都迫切想要写一写。
这次写作,与我平常写作不同。不从明确的情节构思出发,而是被情感引导,逐步虚构出人物。她叫蒋书,是那个没空停在路边,专门哭一哭的胖女孩;是每日上午九时,挤在办公电梯前,僵仰着脸,憋忍着尿,盯住层层停顿的指示灯的年轻人中的任意一个。而我,藉由笔下的陌生人,向那个冬天告别,向上半场人生告别。
——任晓雯 《生活,如此而已》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