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不同活动
  2. 大不同演讲
  3. 会馆活动
  4. 共创坊

80后女作家周嘉宁:至少我那一代的文艺青年,还挺进步的!

你眼中的文艺青年长什么样?是褒义还是贬义的?

这一次的大不同会馆,我们请来了略带些忧郁气质的80后女作家周嘉宁。

她说,她想用一本书记录下她那个年代的文艺青年。她说,自己不擅长讲话,最长不过5分钟,但这次她给了我们1个小时。就让我们跟随一个作家的思路,去体会去感受一个80后文艺女青年的心路历程。

写作算是拯救了我

读高中那会,我报名参加了《青年报》的学生记者团,“被迫”做了一些采访。我记得特别清楚,16岁生日,我爸给我的生日祝福是:希望你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大记者

进入大学后,我越来越多地同媒体发生关系。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记者,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采访这件事对我来说非常痛苦。直到前两年我发现可以靠写小说来养活自己,突然大松一口气。

写作算是拯救了我,不然我可能此生都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职业中挣扎。

我的新书《密林中》写的是一个失败的文艺女青年的故事,时间跨度从1999年一直写到2008年之后。书的前半段写到了“论坛”时代。我高三毕业的那一年暑假,家里才装了网络,同一年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我和那些作文大赛认识的朋友都是通过论坛来交流的。

我常会如此形容那个时代,它就像一个平原,你和小伙伴携手并进走在这片平原上。往左看,往右看,哪怕你的朋友没有在你身边,你也可以看到他,看到他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在前进。在我看来,那个年代的“文艺青年”真的是一个进步青年的群体。

在平原走久了会厌倦,想去探索新的世界。那时候,我们面前就真的出现了一片密林,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也看不到具体的道路,然而你还是走进去了,一个群体慢慢变成一个个人的状态。大家依然在这片森林里面,但当你左顾右盼的时候,你看不到他们了,只能听到他们的一点声音。




我们这一代人是“混着混着”长大的

2007年,我从上海去到北京。刚到北京的时候,我觉得北京的秩序感的建立还有些缓慢,但这种缓慢对我来说是一个好事情。

我住在北京东南二环的拐角处,可以说非常非常的市中心,但实际上却是一片荒地。路边上都是民工房,每天晚上都能见到下班的民工在打露天的桌球。那荒地当中就一幢居民楼,也不知道为什么住了很多的小姐,周围根本就没有什么夜总会嘛。也曾经在电梯里遇到过三个浓妆艳抹的男生,穿着高跟鞋,混身香喷喷的。

我在北京交到第一个朋友是房产中介,一个小男孩,帮了我很大的忙,帮我搬家,帮我去宜家买东西,帮我拎东西;交到的第二个朋友是黑车司机;然后还有停车场看车的老大爷,邀我晚上一起喝酒。总之,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是一个规则很混乱的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2010年我回到上海,前两周我出差去北京,发现北京地铁的线路变多了,停车费也变得越来越贵,秩序感的建立正在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进行。

我们这一代人(80后),整个青春都是在一种尚未建立起规则的时代下“混着混着”长大的。长大后,我们中的一些人慢慢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人群,不管在什么领域都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有很多规则甚至是他们自己建立起来的,建立起来后又反过来来限制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


80后文艺青年=反成功的虚无主义者?

在我25岁之前,完全不知道烦恼是什么,我觉得可能现在年轻人已经很少有像我这样的了。因为我碰到很多90后的朋友有各种各样创业的困扰,觉得自己非常的穷,觉得必须要赚更多的钱,要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密林中》写的是我这一代的文艺青年,跟之前的文艺青年以及之后的文艺青年不同的地方,可能真的是在于说,他们是一些反成功的虚无主义者

在我25岁的时候,周围每个人都很穷。当大家都很穷的时候,你觉得穷是很正常的,有钱才是不正常呢。或者说,你对于成功这个事情,抱着一种特别……也不能说是鄙视,但至少是不屑的,你觉得不成功也没什么了不起。所以说那个时候的文艺青年会有一种反成功的倾向,当然这个倾向可能现在还在我们一些人身上淡淡地,微弱地存在着。

我这种吃喝玩乐的心态直到2008年去了北京之后,就一下子被击溃了。到了北京以后,我花了所有的积蓄十万块买了一辆车,买完车以后只剩下2000块了。我后来才知道,同时在那一年,我有一个在我看来也是绝对虚无主义的朋友,存了人生第一笔十万块钱,用它付了一个很小的房子的首付,那个房子当时40几万,现在当然已经翻了很多倍,我的车现在可能只值两万块钱,但我还在开它,虽然它很破,越来越破。

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道路,便是这样在密林中出现分叉的。


观众提问


观众一:我很好奇你作为一个创作者,是每天都在持续地写?还是说到那个点的时候你就会写得非常多,没有到那个点的时候你就不大会写东西这样?


周嘉宁:我写东西很慢的,但是会尽量每天都写,有时候写不出来还是会很焦虑。通常在写短篇的时候,在它快完成的时候,你会有一个小小的兴奋点,觉得一切都理顺了。但那几天很短暂,当兴奋点过去以后又进入了新的焦虑。我有一个作家朋友叫阿忆,他是个焦虑大王,后来他规定自己每天写500个字,觉得多写的都是废话。我觉得这个想法倒也蛮好,算是一种安慰,反正所有人都在焦虑,我就觉得心安了,哈哈。



观众二:我对孤独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我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但是我的孤独是在群体中感受到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孤独?


周嘉宁:所以说孤独的种类千奇百怪。就比如说像你的这种孤独感我是没有的,我是那种到了一个群体里就会变的开心,希望在群体当中带给别人快乐的人。推荐一本小说叫《十一种孤独》,我很喜欢的一个美国的作家耶茨写的。



观众三:我很早就开始关注你啦,从青年报直到现在,看过你很多东西。我想问,你一方面是作家一方面也翻译了很多东西,那感受是不是有所不同?


周嘉宁:我觉得我以前真的写了很多自己都看不下去的东西,所以现在常常不承认那些东西是我自己写的,但是你在一个网络时代你很难不承认的。我这两年确实翻译了很多东西,翻译和跑步一样是这两年我勤奋假象的一部分,因为我想要努力维持像上班一样的生活状态。翻译的开心在于不存在翻译不出来的障碍,翻译真的是一个技术性的东西,有一些词需要查很多资料,有一些历史背景需要去了解,但是你总是翻的出来的。所以我有时候实在没有办法写作,写不出东西,就可以翻译。



记者:贺雨程

特别感谢

速记志愿者:黄冠华、小徐fiona、思佳、Sveta.Lee、邱晴、孙小婳、馨怡、小书童



人生大不同

发现自己  成为自己


我们想说:人生不是物质和成就的清单。真正精彩和幸福的人生,不在于你挣了多少钱,或者有多大的名望,而在于你做过多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你是不是以你最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并且有所贡献。


微信:rsdbt2011
新浪微博:@人生大不同公益行动
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225589
合作洽谈邮箱:rsdbt2011@163.com




最新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