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不同活动
  2. 大不同演讲
  3. 会馆活动
  4. 共创坊

8问美国最出类拔萃的在世作家,撬动小说创作的底层土壤

《地下铁道》这本书那么成功,下一本书一定会很难写。但是对我来说,任何容易写的东西都不值得写。 ——科尔森·怀特黑德@大不同

科尔森·怀特黑德(《地下铁道》作者,中),陈瑜(人生大不同理事长,主持人,右)


去年有一本红得发烫的小说在美国横空出世,这部讲述黑人女奴逃亡的《地下铁道》不仅让奥巴马、奥普拉齐声赞叹,而且同时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全美掀起了现象级阅读热潮。


7月21日,虽然上海当天以酷热伴随着暴雨来迎接这位远道而来,被誉为“文学变色龙”的作家,但是近200人的会场仍然坐得满满腾腾。我们固然看到了这本如此成功的小说,但在创作这本小说时的动机、结构、文字打磨这些深层的秘辛是大不同君更想挖掘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坚持写作二十年都能得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的。


以下根据当天分享会内容整理,8问美国最出类拔萃的在世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让我们一起尝试撬动小说创作的底层土壤。


“媒体女王”奥普拉(左)与怀德黑德(右)


01

第一次构思是在十七年前

问:为何会想要写《地下铁道》这本小说?整个创作生涯中,什么样的题材会激起你的创作兴趣?


答:这本书第一次构思是在17年前,我正好看到一个地下铁道的资料,想起我4年级的时候,一直以为地下铁道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铁路。后来我4年级的老师给我解释了,历史上真实的地下铁道其实是一个由白人和黑人共同组成,帮助从南方奴隶州的黑人逃往北方自由州的群众网络,这个群众网络将逃亡的黑人隐藏在马车里,给他们提供庇护或者提供一些物质上的资助,而不是真实的一条铁道。那时候的我听了觉得有点失望。


那天我在沙发上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单是地下铁路的这个思路比较单薄,能不能加一些新的元素。比如我们的主人公,每到美国一个州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像《格列佛游记》里面主人公周游各国的感觉,都是对美国历史一个独特的阐述。我们的主人公在不断的预言式的拷问和磨砺当中进行成长,最后达到归属之地。


当时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我觉得自己功力还不够,也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去驾驭这个题材,所以我就等,同时写一些其它的书,逐渐希望有一天我的成熟度包括我自己的功力达到能处理好这个题材的程度。其实每年我都会把这个构思再次重新提出来,问自己今年我能不能写?思考了之后觉得还不行,所以每一年我都是把当时的功力能够做的题材先写起来,这本书就一年一年的往后拖。


三年前我又开始了一本新书的写作,就想到这个题材。我拿这个题材去和我太太、经纪人和心理辅导师谈,他们都说这个主意棒极了,赶紧动手写吧!


《地下铁道》中文版,世纪文景出版社


02

从不喜欢走正路

问:在整个的写作结构当中你是如何来独具匠心去布局的?是不是必须有一个很棒的结构才开始动笔?


答:实际上这本书写的时候会有一个总体的框架,但是里面比较短的这些章节——我将它称为一些具体人物的生平章节——是我一边写才一边穿插进去的。


比如说第一章是关于主人公和她外祖母的故事,我希望在6页里面写清楚外祖母的生平,她是怎么从非洲被绑架,穿过大西洋来到美洲,又是怎么落脚到种植园的。第一章写完的时候,我觉得效果还不错,所以我在书的其他部分也尝试这样的所谓生平短章节,来进行一个新的视角的阐述。


因为主人公的视角是受限的,不可能样样都全知全能。那么通过对于一些辅线,一些支持性的卡司的设置,实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对于当时的历史,包括一些议题进行更全面的探讨。


当我自己去写的时候,我就像一个大导演,会试镜。比如说接下来人物里面是该马丁出场还是埃塞尔出场?让哪一个出镜更好?做了试镜后,我就可能觉得把哪个人物放在下一章更好。当然我也会去考量一个人物的出场对于戏剧效果会有怎样的影响。比如说主角母亲梅布尔,她的出场在开始有,中间有,在结尾的地方又让她进行出场,效果就很好。


我写作的时候从不喜欢走正路,我喜欢能够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地方,不按常理出牌,我不希望写一本平铺直叙的历史事件的故事,而是通过现在这个叙事结构,能够让我在里面玩儿出许多花样来。


满满的粉丝


03

我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在控制自己

问:这本书除了情节吸引我,语言本身非常有独特的魅力,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语言天赋的人吗?


答:我不会说我自己有语言的天赋,实际上这本书是我的第八本书了。这本书我一直想写又一直拖着,真正开始动笔的时候已经45岁了。45岁的话,我想我的三观肯定要比我写第一本书的时候要成熟得多,功力也要比当时好得多。


我不会把自己和赫尔曼·梅尔维尔(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之一)、托马斯·品钦(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相提并论。大家可以看我之前的作品,都是一些会跑无轨电车,会有非常多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书。


但《地下铁道》这个题材,去搞百科全书,走无轨电车似乎不太适用,然后我其他的作品里面那种,或者采用嘲讽口吻,作为一个距离故事比较远的叙事者的这样一个身份好像也不适用,因为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作品。所以这次我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在控制自己一些想要搞得太过分的冲动,我自己也是不断地去自我反省、再修改、再编订。


特别可以体现出我这种自我克制的是关于本书“自然奇观博物馆”的那一段,我写了两页就克制住自己,就停了。如果我年轻五岁、十岁,少说也得写十页、二十页。


其实写作就像其他的职业一样,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件事情,慢慢地就会变得更好。其实跟做人也一样,你坚持不懈地去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逐渐地你也会变得更成熟、更好。如果我是专门抽下水管道、通马桶的工人,坚持干20年,我也会成为这行的专家。


顶着小脏辨儿,冷幽默又和善的科尔森


04

我的作品坚持的是真相,而不是事实

问:为什么要将地下铁道这样一个本来是隐喻式的存在变成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来写?这是全书最妙的设计。


答:实际上就是我自己一个古怪的想法,就是想写这么一个客观存在的铁道。这是17年前当时的一个突发异想,让我这本书成为可能,因为我是将真实的、历史的一些事件和我的创作、小说的创作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我的作品坚持的是真相,而不是事实。通过对于真相的追寻,我可以将这本书外延到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奴隶身上发生的一个故事。


另外虽然我不是一个容易轻信别人的人,但是我确实相信我的读者能够分清楚,什么是小说、什么是非小说。如果你真的想要的是历史事实的话,读一本历史书就行了嘛。


为粉丝签名


05

别老写一样的玩意儿,换些东西写写

问:为什么本书的主角要选一个女性?男人写女性的主角会不会很难?


答:在《地下铁道》的构思过程当中,我也想过可能是一个自救的男性,他的配偶可能之前被卖到另外一个种植园去了;或者是一个父亲寻找他的孩子的故事。但实际上在我的写作生涯里,从来没有探索过母女关系这样一个情节,所以我觉得不妨在这本书里做一个尝试。

另外一个对我启发非常大是哈里雅特·雅各布斯(美国黑人女作家,被誉为当代黑人女奴自传和黑人文学传统中女性小说的创作先驱)写的《女奴生平》。那这本自传性的书讲的是作者本人从奴隶主身边潜逃,七年住在一个阁楼里面,最终获得自由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奴隶女孩到一个独立女人的过程。当年奴隶女性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奴隶男性似乎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也值得探索。

最后一个理由是我之前几本书里面都是男性主角的形象,其实心里面有一个声音在对我说:科尔森,别再老写一样的玩意儿了,换一些东西写写。

作为一个男性,写女性主角当然会很难,但如果太简单了,说明这个角色你没有花大力气去构思、去构造。其实对所有的角色来说,写作都是很困难的,主角到底跟作者本人像还是不像,构造起来都是一样的困难。


科尔森·怀特黑德(中),陈瑜(右)


06

美国的阴暗一面,从来没有远离我们

问:讲述黑奴题材的作品非常多,如何另辟蹊径?


答:写这本书前我决定读一读前人写过的一些类似作品,其中一本是托妮·莫里森(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宠儿》。这本书我上次看是三十年前了,我再次捡起这本书时特别兴奋。读了前三十页,我就对自己说:这下完蛋了,这个托妮·莫里森根本是个天才呀,怎么可能把我的作品和她相提并论呢?


但是我觉得说不管写什么样的题材,写战争也好、奴隶也好,都已经有非常多,比你聪明,比你能干的人已经写过了。有人写过,写得很好,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只能说深信我自己也能够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的个人性加入到这个题材的讨论中,要对自己有信心。


现在美国有个运动叫“黑人的命也是命”。这个运动的激发点是因为有一个白人警察枪杀了一个身上没有带任何武器黑人。在美国任何的一个黑人和白人警察之间,如果发生冲突,处理不好都可能是会致命的。每几年都会有媒体报道警察暴力的新闻事件,然后民众进行讨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长期的健忘症,又慢慢的忘了这个事,然后下一次又有这样的事件发生,继续重演。


但其实,如果咱们讲的是1850年美国的种族和种族主义的事情的话,实际上讲的也正是当时当下美国的这些课题,因为发生的改变并不多。当年那些施暴或羞辱,对这些奴隶造成恐惧的感觉,同样的语言我也可以描述当时当下的美国。美国的阴暗一面,从来没有远离我们,它就在那个阴暗的角落,等待着、等待着,等待着有人来利用这个黑暗的力量,来再次的把这个黑暗的一面展示在我们面前。


认真的听众


07

爱情故事?科幻小说?

问:都说你是美国文坛变色龙,下一部书会写什么?


答:实际上下一部书当然也会很难写,其实我的第一本小说就很难写,这一本《地下铁道》也很难写。但我也一直说这句话,听上去可能有点无聊,但是任何容易写的东西都不值得写。


实际上我有两个构思,第一个对我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探险,是一个我从来没尝试过的东西——一个爱情故事,讲的是在沙俄革命的前夜,这个故事里面会有许多白人的角色。


另外一个是我特别喜欢的类型,就是科幻小说,特别是在星球大战的宇宙里边发生的科幻小说。虽然我知道迪士尼对知识产权特别保护,但我觉得,版权已经是一个过时的概念了,就像做一个幸福的人,或者彼此相爱一样,都是过时的概念了。


科尔森·怀特黑德


08

在哈佛学到的三个重要技能

问:你大学上的是哈佛,请问你大学里学了哪些东西,对你写作生涯有什么样的帮助?


答:我讲讲我在哈佛读书的经历,我自己是英文专业,文学方向的。当时我们学校也会有一些创意写作的工作坊,实际上这些工作坊还要去报考的。但每次我的作品递上去都被拒,我觉得这个也很好,等于是为我后来成为职业作家,作品经常被拒,打下了一个心理的基础。我在哈佛首先学到的就是:如果被拒绝也别担心,别太难受,继续写作。


我真正自己去试手,或者说作为一个文学的学徒是我在给《村声》杂志(美国艺术评论)做记者的生涯。实际上我在《村声》写过不同版面的文章,也和别的记者、作者一起合作过,同时也跟不同的编辑打交道,由他们来编辑我的作品,或者说来进行自我编辑。这里我学到的是:如果你自己写的东西被人编辑了,不用太在意,不用太觉得自己的作品很宝贵。


还有就是学到了自律的精神。我得在截稿时间之前把作品交给报社,交了稿才能有钱去买吃的,才能付我的房租。所有这些自律的培训——包括一天五小时坐在房间里,自己给自己做老板,自己掌控自己——为我日后成为一个写作者打下了基础。写小说的人,没有人会来鞭策你工作,你得自己去鞭策自己,所以自律是很重要的。


《地下铁道》作者分享会,世纪文景&人生大不同


特别感谢

合作方:世纪文景

摄影、摄像及后期:小扣、肥鸭

速记:Ronnie、qingqing、虫虫、柠檬君、Echo Guo、Veeta、BB



生于纽约,在上东区长大,童年时期就立志成为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过麦克阿瑟天才奖、古根海姆奖及怀丁作家奖。


怀特黑德写过六部小说,两部非虚构作品。1999年发表处女作《直觉主义者》(The Intuitionist)即引起广泛关注,进入笔会/海明威奖的决选名单;第二部长篇小说《约翰·亨利日》(John Henry Days)进入普利策奖决选名单,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上专文盛赞——“挥洒自如的天才作家”;2003年的散文集《纽约巨像》(The Colossus of New York),被誉为“9·11”后极好的纽约故事。怀特黑德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被《哈佛杂志》称为“文学变色龙”。


2016年8月,构思长达16年的长篇小说《地下铁道》出版,入选奥普拉读书俱乐部推荐书目,被奥巴马列入夏季书单,11月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自此“地下铁道旋风”席卷全美,作品进入年底全部选书榜单。怀特黑德被媒体誉为“美国在世作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


2017年4月,《地下铁道》荣获第101届普利策奖(the Pulitzer Prizes)小说奖,授奖词:“本书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主义与寓言性,将奴隶制的残暴和逃亡的戏剧化结合成为一段指向当代美国的传奇。”





《地下铁道》讲述了一位名叫科拉的少女逃亡的故事。科拉出生在南方种植园中,她的外婆阿贾里老死在种植园的棉花田里,她的母亲梅布尔不甘心接受同样的命运,抛下科拉趁着夜色逃离了种植园,科拉因此成了孤儿,也因此萌生了出逃的念头。


在遭受了一次残忍的鞭打后,科拉终于下定决心和同伴西泽成功逃离。然而,接下来的每一段旅程都惊险万分,不仅因为在她的身后有一整队猎奴者穷追不舍,还因为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沿着地下铁道抵达的是什么地方、面临的是幸运还是厄运。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说自己非常敬慕科拉不屈不挠的勇气,她从很多角度来看都是个孤儿,但她乐于找寻家庭和归属的精神与她的希望和乐观相呼应。


提到作者,怀特黑德在创作这部小说时,采用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创作手法。 “地下铁道”在美国历史上其实是一场黑奴解放运动,是一个由各地的联络人、逃亡路线组成的秘密联络网,帮助南方种植园的奴隶逃向自由的北方。科尔森则成功地将这样一个隐喻变成了现实,他“建造”了一条存在于地下、有站点、有月台、由各站站长组成的真正的铁道网。我们的主人公科拉就是沿着这条运行在地下的铁道,展开了惊心动魄地逃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