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不同活动
  2. 大不同演讲
  3. 会馆活动
  4. 共创坊

面对残酷世界,以父之名,给孩子的五句肺腑之言

我从不要求你加倍优秀,却一直希望你在这短暂光明一生中的每一天都努力抗争。相信自己是白人的人永远无法成为衡量你的标尺。 我不会让你堕入自己的梦里。我会让你成为这个可怕而美丽世界中的清醒公民。 ——塔那西斯·科茨(《在世界与我之间》)

《在世界与我之间》分享会,主持人陈瑜(左,人生大不同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嘉宾郑戈 (中,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学者);嘉宾、译者于霄(右,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律师)


很久都没有做清谈的活动了,在6月18日父亲节这天,大不同请到两个法学教授郑戈、于霄来陪伴大家,从一本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在世界与我之间》聊到我们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亲子教育的话题。


或许相比于粉色康乃馨的母亲节,父亲节更适合谈一些更深重的话题,例如我们年幼时窥见的墙外世界,成人后将是如何的一幅全景?再或者,当我们面对这幅全景的时候,我们将如何生存其中?


《在世界与我之间》是由一位成功的黑人父亲塔那西斯·科茨写给儿子的三封家书组成。这是一本心意拳拳的家书,更是智慧满满的祈祷文。写下了父亲对儿子的期待,他的美国梦,绝不是挣脱族群的羁绊,出人头地,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重要的是,在这美丽而残酷的世界,如何学会做一个审慎而清醒的公民。


塔那西斯·科茨凭《在世界与我之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大不同君将当天的访谈以及书里的金句融和,提炼出五句残酷世界中的“生存指南”,放在这里,送给大家。

01

世界比你想象的还残酷

错误总会犯;身体被毁灭;人们被奴役;我们的意图是好的;我们尽力了。“良好意图”是直面历史的护身符,也是守护美国梦的一粒安眠药。


——塔那西斯·科茨(《在世界与我之间》)


于霄作者当时拿到这个主题的时候,出版社是想让他写一个美国史,讲的就是美国的文化。作者塔那西斯·科茨是一个黑人,让一个黑人去讲述美国史,实际上就好像是从地基上捡起一块石头,让石头告诉你,你从最底下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跟我们一般中国人所接触到的美国史和美国文化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接触到的美国文化都是在好莱坞电影、美剧里、美国小说里看到的。我们看到的是美国人想展示给外国人看的美国梦——非常干净整洁的道路,非常美丽的草坪,刷成各色的别墅,有非常大的院子,街上随便停几辆豪车,然后发生很多好玩的事情,大家想像的美国的图景就是这样样子。但是塔那西斯·科茨,从美国最底层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图景。


郑戈:美国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写黑奴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在这个美国内战之前写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种标准的美国梦的写法——爱可以消弭种族冲突,也可以消弭种族歧视。而《在世界与我之间》和《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截然相反的,是碎梦的,它认为美国梦完全是虚假的。这本书里面,作者给儿子三封家书,主要是想使自己的儿子能够清醒地面对这个世界,然后还有勇气活下去。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完美的。虽然黑人问题或者种族歧视问题离我们中国人比较远,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扩展开来,其实涉及到一个阶层固化问题。在当代中国,教育机会、贫富差距等等,也都是存在很大很大的差异。像农民工的小孩、贫困家庭的小孩可能在整个世界上发展的机会就会比较少。上海很多的家长特别强调小孩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起跑线是在不断往前移的,以前可能是高中,后来到初中,到小学,现在是到幼儿园,甚至是胎教。


作者:塔那西斯·科茨


02

成为这个可怕而美丽世界中的清醒公民

我从不要求你加倍优秀,却一直希望你在这短暂光明一生中的每一天都努力抗争。相信自己是白人的人永远无法成为衡量你的标尺。


我不会让你堕入自己的梦里。我会让你成为这个可怕而美丽世界中的清醒公民。


——塔那西斯·科茨(《在世界与我之间》)


于霄黑人在美国确实面临着一个人生的危险,这个人生的危险跟我们中国人面临的很多歧视和不公是一样的,他们要想一个办法传递给他的子女。我在后记里写得比较抒情——一个黑人的父亲总会找一个安静的夜晚,坐到他的儿子的面前,告诉自己的孩子:你是黑人,你晚上不能够随便出去,你随便出去的话会被警察找上麻烦,面临着非常重大的危险。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黑人父亲在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孩子会说什么。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他不会知道自己的肤色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他们会觉得黑色就是黑色,白色就是白色,黄色就是黄色的。没有任何其他的意义。


换到我们中国,当一个民工的,或者说家境不是很好的的孩子,他问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我不可以去上那个好学校?为什么别家长可以开着奥迪宝马奔驰来接孩子?在面临这种问题的时候,就像一个黑人的父亲告诉自己的孩子,你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父母必须给孩子一个解释?因为你不给他解释的话,孩子不能够健康的成长,这个问题会困扰一生。


那么答案其实很简单:世界就是这样,而且世界比你想象的还要糟糕。其实这本书解决的并不是说种族问题有多糟糕这件事,而是我们在一个如此残酷的世界,怎样能够清醒理智和有尊严的活着。在如此不公的社会里,我们怎么样去寻求一种平衡,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读书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示了。


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03

我的责任是告诉你我走过的路,

然后让你走出自己的路


在接受了历史的混乱与自己命定的事实之后,我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思考,我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特别是,我如何在这个黑色皮肤的身体里自由的生活。


我的责任是告诉你我走过的路,然后让你走出自己的路。


——塔那西斯·科茨(《在世界与我之间》)


郑戈这本书读起来并不是一本编织一幅非常美好的梦的书,而是一本非常现实主义的书。比如说到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科茨会给儿子讲很多很不幸的事件,例如:你作为一个黑人在美国,其实充满风险;你在学校里面讲的这个都是以白人为主流的文化范式,和你将来会接触到的事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回到街头,黑人小孩往往因为长期受社会歧视,会走上吸毒、小偷小摸这样的道路……


作者出生在巴尔的摩市(Baltimore)的西区,那里是美国犯罪率非常高的黑人居住的地带。他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向儿子展示了一副并不那么美好的景象。他的目的是把自己所经历的告诉自己的儿子,然后让儿子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陈瑜:作为一个八岁男孩的母亲,这本书里的这句话我很喜欢——我只是在告诉你我经历过什么,接下来去走你自己的路,这是我很认同的教育观。我现在蛮在意的是:我是不是可以呈现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观点给孩子,由他来选择自己的主张。我觉得这年头你把正确答案告诉孩子是危险的,你需要告诉他一个解答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去告诉他正确答案,让他能在万千的观点当中去鉴别、去包容,继而可以有选择,我觉得这是我自己脑子里的告诉孩子打开世界的正确方式。


郑戈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这句话。科茨写这本书主要就是把自己的所有的经历和研究归纳,通过三封信,呈现给自己的孩子。告诉孩子的不是价值判断,而是我作为父亲或者母亲,有义务让我的孩子对我人生的所有的经历有一个浓缩的了解。但你选什么样的道路,不仅仅是建立在我的人生的经验,因为人的经验都是有限而且狭隘的。


我认为,父母至少要给孩子两样东西:第一、我告诉你我的故事,你的父母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我不要求你走我走过的路,但是你要知道我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第二、就是你要尽可能去了解别人走过的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应该加上一个识万个人。


当你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然后识得万个人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很渺小很渺小,你会觉得自己的经历就没那么重要,这个世界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


陈瑜为什么我们叫人生大不同,因为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每个人依据自己的样貌活出自己的样子,这可能才是正确答案。


来自塔那西斯·科茨有力的凝视与拷问


04

不断提出问题,问题本身会得到细化

问题的答案寓于对答案的追寻

对学校里讲的故事做无止境的追问,现在已经变得不可或缺。如果不问个为什么,再对答案进行追问,似乎就有些不对劲。


我不知道,我是否找到过让自己满意的回答,但不断地提出问题,问题本身就会得到细化。它既是一系列行为,也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持续的追问、作为仪式的追问、作为探索方式的追问,而不是对确定性的寻求。


一个人如何披着黑色的皮肤生活在一个迷失在梦想中的国度,这是我用一生求索的问题。我现在告诉你,我发现,问题的答案最终寓于对答案的追寻。


——塔那西斯·科茨(《在世界与我之间》)


郑戈:科茨给儿子的告诫里面有很多的有趣的方面,比如说不要相信课堂上讲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一般不会这么说,会对小朋友说你要相信老师说的话。科茨认为孩子不要相信课堂上讲的东西,要相信书籍,图书馆比课堂要重要,要自己去寻找答案。


陈瑜:其实我自己比较考察的一个角度是,物质是决定你阶层的一个点,但对孩子重大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物质,而在于你能提供给孩子的见识。因为资金有限之后,你只能给到孩子有限范围内打开的世界是这个样的,但是现在更有钱的人他可以有这个广阔度,这里面有更大的不公平。


我比较敏感的是有一年东北的某个地方出的高考作文题是“从高晓松酒醉说开去”,很多农村的孩子就哭了,因为他们连高晓松是谁都不知道。所以我觉得阶层固化中钱是一个基本为孩子打开世界的途径,世界是未来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很重要的因素它。


塔那西斯·科茨和他的儿子萨莫里


05

抗争不是为了胜利,

而是能确保一生的荣耀与理智


我们能做的只有抗争,因为历史之神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命中注定。这是宇宙自身的偏好:动词超越与名词,行动超越与状态,抗争超越与希望。


历史的事实是黑人从未——也许没有一个民族曾经——仅仅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获得解放。但你还是注定要抗争,不是因为抗争可以换来胜利,而是因为它可以确保你的一生荣耀而理智。


——塔那西斯·科茨(《在世界与我之间》)


郑戈:以这本书作为模板,书里写了三封信来教育自己的儿子。科茨是一个作家,他把问题想得十分清楚后写的这些信。现实中很多家长都是随大流的,不会把问题考虑那么清楚。比如把孩子送到名校、去买学区房、送到国外去读书,或许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看到别人这么做了自己也这么做而已。


如果把问题想得很透彻后教育孩子,又出现一个新问题,就是说有些东西是能改变的,有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就像中国有句老话叫“尽人事,听天命”。


这本书最出色的地方是它点明了作为一个黑人,在美国的所触到的天花板是什么,把天花板里涉及的各种环节都讲得非常清楚:可能你可以做到和别人一样出色,但是当你同样出色的时候,你也得不到同样的结果。但是科茨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积极向上得活着,因为你必须对你自己负责。


《在世界与我之间》@大不同


特别感谢

合作方:译林出版社

摄影及后期:小扣

速记志愿者:Echo Guo、Rita、Ronnie、顾奕骏、Bruce Ding、JJ


作者:(美国)塔那西斯·科茨

译者:于霄

塔那西斯•科茨(1975—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2015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2008年出版《美丽的抗争》;2015年出版《在世界与我之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有色人种促进会形象奖,并入围普利策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终选名单。


他,是一位成功的父亲。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时代周刊》全球影响力100人。在旁人的眼中,这位父亲完全可以给孩子良好的教育、丰富的人脉。但他依然对儿子的前途悲观,担心他将遭遇的不公和不幸,于是写下三封长信:我希望你拥有自己的生活,一种远离恐惧的生活,甚至远离我。


他们,来自一个黑人家庭,家书梳理了少数族裔在美国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个国度不光彩的平等历史,但恐惧并不仅仅来自肩上的种族包袱,因为个人在社会中的弱小,一点也不比种族在历史中的脆弱让人好受。


这是一本心意拳拳的家书,更是智慧满满的祈祷文。写下了父亲对儿子的期待,他的美国梦,绝不是挣脱族群的羁绊,出人头地,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重要的是,在这美丽而残酷的世界,如何学会做一个审慎而清醒的公民。


三封家书,在世界与我之间。写尽父子情,读懂美国梦。




<